打开APP

Nature Medicine:终结“玻璃人”的宿命——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里程碑跨越

来源:生物探索 2025-11-23 10:22

通过巧妙的载体设计和合理的临床管理,我们完全有能力重写患者的基因命运,将“终身用药”的宿命扔进历史的尘埃里。

人类与遗传性疾病的漫长博弈中,血友病(Hemophilia)始终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。对于血友病B患者而言,体内凝血因子IX(Factor IX, FIX)的匮乏,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。关节出血导致的致残性关节病(Arthropathy)、颅内出血的致命威胁,以及为了维持生存必须进行的终身凝血因子替代治疗,构成了他们沉重的生存枷锁。

虽然替代疗法将这种致命疾病转化为可控的慢性病,但“让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”依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。直到腺相关病毒(Adeno-associated virus, AAV)载体基因治疗的出现,才真正撕开了治愈的一角曙光。

11月20日,《Nature Medicine》的研究报道“Factor IX-Padua AAV gene therapy in hemophilia B: phases 1/2 and 3 trials”,不仅公布了AAV基因治疗药物BBM-H901在1/2期和3期临床试验中的惊艳数据,更以其独特的载体设计和皮质类固醇预防策略,为全球血友病基因治疗拼图补上了至关重要的一块。

图片

并不是所有的AAV都生而平等:BBM-H901的独特引擎

在深入临床数据之前,我们先来看看这款名为BBM-H901的基因治疗药物的核心构建。基因治疗的成败,往往取决于两个核心要素:递送系统的效率和治疗基因的活性。

在这项研究中,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工程化的 AAV843衣壳(Capsid)。这种衣壳并非自然界原本存在的血清型,而是经过精心改造,使其具有极强的肝脏特异性启动子(Liver-specific promoter)。肝脏是凝血因子的天然合成工厂,靶向肝脏意味着从源头上恢复生理性的凝血功能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搭载的“弹头”—— FIX-Padua。这是一种自然发生的FIX突变体(R338L变体),其凝血活性是普通野生型FIX的数倍。通过引入这种高活性变体,研究人员可以在较低的病毒载量下实现足够的凝血功能,从而降低免疫反应的风险。此外,研究人员还对序列进行了CpG基序的减少处理(CpG-reduced),并使用了双链AAV(dsAAV)基因组结构。

为何要强调双链设计?单链AAV进入细胞核后,需要先合成第二条链才能启动转录,这是一个限速步骤。而双链AAV的设计巧妙地绕过了这一延迟,正如研究中观察到的那样,BBM-H901表现出极快的起效速度,患者在输注后最快 3天内 即可检测到FIX水平的显著提升。

1/2期探索:从安全性到最佳剂量的确立

这项研究的1/2期试验采用了单臂、剂量递增的设计,主要目的是评估安全性和确定最佳给药剂量。

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期间,共有6名男性血友病B患者成功入组。他们接受了每千克体重 5×1012 载体基因组(vg kg⁻¹)的BBM-H901单次静脉输注。

对于一项基因治疗早期试验,我们最关心的是剂量限制性毒性(Dose-limiting toxicities, DLT)。数据令人欣慰:在输注后的6至10周的密切观察期内,未观察到任何DLT事件。

这6名参与者的基线特征具有典型的代表性:所有人的内源性FIX活性均≤2 IU dl⁻¹,且都接受过大量的凝血因子替代治疗。在接受基因治疗后,效果立竿见影。在中位随访期间,利用一阶段法(One-stage assay)测定,患者的FIX活性中位数达到了 83.3 IU dl⁻¹(范围52.5–106.5 IU dl⁻¹)。

基于这一优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,安全审查委员会(SRC)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:不再继续向上递增剂量至7.5×1012 vg kg⁻¹,而是将 5×1012 vg kg⁻¹ 锁定为3期确证性试验的推荐剂量。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决策,在保证治疗效果足以让患者脱离出血风险的前提下,尽可能减少病毒载量,是降低长期免疫毒性风险的明智之举。

在整个52周的随访期间,并未发生4级不良事件(AE)或严重不良事件(SAE),也未出现FIX抑制物。虽然有3名患者(50%)出现了药物相关的转沿氨酶升高(Transaminitis),但这在AAV肝脏基因治疗中是预料之中的免疫反应,我们稍后将专门讨论这一现象及其应对策略。

3期确证:当“年化出血率”趋近于零

如果说1/2期试验是小规模的预演,那么3期试验则是对BBM-H901真实效力的终极考验。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血友病B基因治疗队列,共有26名参与者接受了选定剂量的治疗。

研究的首要终点是年化出血率(Annualized Bleeding Rate, ABR)的变化。这是一个衡量血友病治疗效果的金标准。

数据显示,在BBM-H901输注后的52周内,患者的平均ABR及其95%置信区间(CI)降至了惊人的 0.60(0.18–1.99)。为了验证其优效性,研究设定了一个预定义的优效性界值:5.0。这个5.0并非随意选取,而是基于中国接受预防性FIX治疗患者的历史ABR假设值。结果显示,治疗后ABR的95% CI上限(1.99)远低于5.0,统计学上的优效性确凿无疑。

让我们通过数据直观感受这一疗效的震撼力:

出血率骤降 97.9%治疗前平均ABR高达 9.70(标准差10.86);治疗后降至 0.60(P < 0.001)。中位减少量达到 -7.0次。

靶关节(Target joint)完全清零治疗前,患者平均拥有1.1个靶关节;治疗52周后,这一数字降为 0.0。所有26名参与者在随访结束时,靶关节数量全部消失。

输注治疗减少 95%基因治疗前,患者平均每年需要进行58.2次FIX浓缩物输注;治疗后,这一数字“断崖式”下跌至 2.9次(P < 0.001)。

更令人振奋的是,在52周的随访期间,有 80.8%(21/26) 的参与者实现了完全的“零出血”(Zero bleeds)。这对于曾经时刻生活在出血恐惧中的患者来说,无异于重生。

深度解析:FIX水平的“罗生门”与检测方法的差异

解读基因治疗后的FIX活性数据时,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专业敏感性,因为不同的检测方法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值。这并非数据造假,而是生物学检测的内在特性。

该研究中,研究人员非常严谨地使用了多种检测体系。在3期试验的52周节点,使用一阶段法(One-stage assay)配合actin-FSL试剂测定,载体衍生的FIX活性平均值为 41.9 IU dl⁻¹(标准差28.7)。

然而,如果使用SynthASil试剂测定,这一数值则为 55.1 IU dl⁻¹。研究指出,平均SynthASil/actin-FSL的比率为1.35。这提示我们,actin-FSL试剂测出的数值比SynthASil低了约30%。

这一点在横向比较不同基因治疗产品时尤为重要。目前已获FDA批准的另外两款血友病B基因疗法:Hemgenix(Etranacogene dezaparvovec)和Beqvez(Fidanacogene elaparvovec),其关键临床试验多采用SynthASil法报告数据。

例如,在HOPE-B研究中,Etranacogene dezaparvovec(剂量2×1013 vg kg⁻¹)在24个月时的平均FIX活性(SynthASil法)为36.7 IU dl⁻¹。而在BENEGENE-2研究中,Fidanacogene elaparvovec(剂量5×1011 vg kg⁻¹)在15个月时的平均值约为26.9 IU dl⁻¹。

相比之下,BBM-H901的剂量(5×1012 vg kg⁻¹)介于两者之间,但其表达水平(SynthASil法测定为55.1 IU dl⁻¹)似乎显示出了更强劲的效力。当然,这种跨试验的非头对头比较需要谨慎,但这无疑暗示了BBM-H901载体设计的高效性。

甚至在长期的随访中,这种表达也显示出了极佳的稳定性。在1/2期研究的长期随访分析中(数据截止至2024年7月22日),6名参与者完成了104周的随访,其中位FIX活性仍维持在 46.1 IU dl⁻¹。这表明,一旦肝细胞被成功转导,其产生的凝血因子工厂便能持续稳定地运转。

免疫豁免的边界:预防性皮质类固醇的策略之辩

AAV基因治疗并非没有阿喀琉斯之踵。当外源病毒载体进入人体,免疫系统会本能地将其识别为入侵者。其中,AAV衣壳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(CTL)反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、转氨酶升高以及转基因表达丢失的主要原因。

为了应对这一挑战,研究人员在3期试验中采取了一种积极的预防策略:所有患者在载体输注的前一天(Day -1)开始口服泼尼松(Prednisone)进行预防性免疫抑制,平均持续时间约为58天。

这一策略的效果如何?数据给出了答案。在3期试验中,最常见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依然是转氨酶升高(Transaminitis),发生率为26.9%(7例)。但这7例转氨酶升高多为轻度的1级或2级,且大多是孤立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(ALT)升高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预防性激素的使用似乎有效地保护了转基因的表达。在出现转氨酶升高的参与者中,通过及时的激素干预(或在预防性激素基础上增加剂量/联合他克莫司),绝大多数患者的FIX水平并未出现灾难性的丢失。

仅有1名参与者(占3.8%)在基因治疗后表现出无响应。但这名患者的情况非常特殊,并未出现转氨酶升高,但体内检测到了高滴度的抗AAV衣壳中和抗体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个案,暗示了除了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外,可能还存在其他未知的清除机制或转导阻滞。

有趣的是,研究中提到,有一名患者因为在入组前一个月有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史,出于安全考虑未接受预防性泼尼松治疗。他在第9周出现了ALT升高至82.0 IU l⁻¹,伴随FIX水平下降。经过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和后续的免疫抑制治疗,虽然ALT恢复正常,但其FIX活性最终降至基线水平,不得不重新开始预防性替代治疗。这个“自然实验”般的反面案例,反过来有力地佐证了预防性免疫抑制对于维持BBM-H901疗效的必要性。

长期数据的回响:来自Phase 1 Pilot的信心

任何基因治疗的讨论,如果缺乏长期随访数据,都是不完整的。该研究的一大亮点,是纳入了早期Phase 1 Pilot研究(NCT04135300)的长期随访数据。

这10名早在2019年至2021年间接受治疗的先驱者,截至数据截止日,其中位随访时间已达 210周(范围159–270周),接近4年。

在这漫长的岁月中,FIX表达呈现出极高的持久性。4名参与者的FIX水平长期维持在>50 IU dl⁻¹,另外5名维持在10-50 IU dl⁻¹之间。这9名患者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,未发生任何出血事件。

唯一的一名低表达者(FIX约为2 IU dl⁻¹),虽然水平较低,但也高于其基线。他在术后接受了全膝关节置换术,这本身就是对凝血功能的巨大挑战。

更重要的是,在从先导研究过渡到长期随访阶段的过程中,未观察到任何BBM-H901相关的不良事件,没有迟发性的肝脏毒性,也没有肿瘤发生的迹象。这一长达4年的安全记录,为AAV基因治疗的长期安全性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支持。

种族、检测与未来

这项研究不仅是BBM-H901药物的胜利,也是对特定人种基因治疗数据的重要补充。此前,国际上主流的血友病基因治疗试验多以高加索人群为主。BBM-H901的研究是目前最大的 中国患者队列。

研究结果证实,FIX-Padua这一源自高加索人的变体,在中国患者体内同样能高效表达并发挥功能。这打破了种族间的遗传背景差异可能影响基因治疗效果的顾虑,证明了该疗法的普适性。

此外,该研究对检测方法的深入探讨也给临床实践敲响了警钟。在中国,Actin-FSL试剂的使用非常普遍。如果临床医生不了解不同试剂对FIX-Padua活性测定的偏差(Actin-FSL读数偏低),可能会误判疗效,甚至在处理急诊出血或手术时做出错误的剂量决策。研究人员明确指出,上市后的监测必须强调基于特定试剂的解读阈值。

从“按需治疗”到“遗忘疾病”

在血友病的治疗史上,我们经历过输注全血的至暗时刻,也见证了凝血因子浓缩物的工业奇迹。而今天,我们正站在基因治疗的大门口。

BBM-H901的研究数据,不仅仅是一串串冰冷的P值和置信区间。对于那80.8%实现“零出血”的患者来说,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去踢一场渴望已久的足球,可以去计划一次长途旅行,而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冷藏箱和注射器。

将年化出血率从9.7降至0.6,将年化输注次数从58次降至3次,这不仅是医疗负担的减轻,更是人性的解放。虽然前路仍有挑战:如何降低肝脏毒性、如何确保持久性、如何支付昂贵的费用,但这一研究已然证明:治愈血友病B,已经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。

这项发表于《自然-医学》的中国研究,用扎实的数据告诉世界:通过巧妙的载体设计和合理的临床管理,我们完全有能力重写患者的基因命运,将“终身用药”的宿命扔进历史的尘埃里。

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“来源:生物谷”或“来源:bioon”的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资料,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。非经授权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,须注明“来源:生物谷”。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,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。

87%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、评论、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->